close

文/李思萱


教練這門學問,是理論說不來的,很多實作上的問題,需要經驗的分享,才能了解如何運作,尤其是關於「對話」的「眉角」,真的是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了。如同書中所言:「我們不缺知識,我們缺的是感動人的故事,並且激勵我們採取行動」,知道如何在不同情境的工作場合中,運用教練式對談更有效領導,是新時代主管最渴切知道的事情。
這本書一開始,就以一位新手主管的故事,來講述這位新手主管,為什麼在新部門中處處遭遇困難;教練先從績效考核表中,去了解這位主管需要改善的地方,然後用對談深入了解這位主管的心結,因此能夠漸漸越談越深入,找到最佳解決方案。

新手主管要花更多時間和員工相處
成為新手主管,角色和責任都大不相同,就像一部車,司機須要去告訴旅客目標、路線,並且時時專注,而且許多旅客能做的事情司機都不能做了,面對這樣的大轉變,很多新手主管都無法適應。
從前只要獨善其身就好,現在卻需要學習和團隊裡的人相處溝通;必須考慮到其他人的處境,還能同時有效管理;過去所堅持的事情,現在也不見得能夠完全按照要求自己的方法做了。

比如說,主管要花更多的時間跟員工在一起,和他們一起面對客戶,了解他們的困難,傾聽他們的想法,給他們支持,而不是只有做後台管理。
除此之外,團隊關係的建立,應該是新手主管最難以去捉摸,卻又是最重要的一環。舉例來說,很多主管都會說,他是對事不對人,但是團隊好的關係和信任的建立,並不是說說,或者是舉辦活動,就可以建立起來的,這部分需要一段時間的「信用存款」,也就是在團隊裡累積足夠的信任感。

教練式主管會在會談當中,先診斷新手主管的情況,指出這些「書本上不會教的問題」,並且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。
像是團隊的「信用存款」,應該從平時累積起,那麼教練就會探詢地問:「當老闆怪罪你們團隊沒有達到目標時,你會怎麼做?」、「如果老闆說你的團隊表現傑出,你又會怎麼做?」然後再從回答中,去判斷做法的好壞,並且給予回饋,這樣來回的過程中,慢慢引導新手主管把建立關係和信任的方法寫出來。

當團隊處於被動階段如何改善
教練式領導非常重視過程,在討論帶領Y世代部屬時,也會深究團隊發展的階段(見BOX2)。在第一個階段裡,員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好,獨立做事情,自掃門前雪。而第二個階段則是「英雄式主管」,這個人很忙,因為每件事情他都要插手,都要向他匯報,A員工面對事情要透過老闆才能找到B員工來合作解決,因此變成會議都在忙協調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管理新思維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揪感心分享研究所 的頭像
    揪感心分享研究所

    分享知識的喜悅

    揪感心分享研究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