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李思萱
哈佛商學院在1970年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田野調查研究,在這個調查研究當中,著名的哈佛商學院學者約翰.科特(John P. Kotter)訪談了一位知名公司的高階主管,這位主管意志力堅強,而且野心勃勃。在大大小小的會議中,他總是能夠展現出超強的組織能力,而且能快速地下決定,可以說是一位「完美主管」。 這位「完美主管」,對於自已的一套做事方式,非常有自信,並且要求屬下在呈報事情時,一定要先想得非常清楚,結果呈現要非常清晰。鉅細靡遺、實事求是的風格,能夠在短期內,產出成果。 因為績效好,這位主管逐漸在組織內展露頭角,短短五年內就晉升這家世界級公司 TOP1區域績優主管,掌管年過億元的業績,和超過千人的部門。 前途飛黃騰達的這位「完美主管」,卻成為哈佛商學院中的經典「失敗主管」的案例,為什麼?關鍵在於領導力! 原來,這位高階主管雖然憑藉著聰明及努力,發展出有效的工作團隊,但是因為他的管理風格,非常直接,為了追求達到目標,講求速度,常驟下決定。他對於管控的要求非常高,部屬在工作上的大小細節,他都希望能夠了解。雖然,這對於部屬自我管理有幫助,但是部屬對他嚴厲的要求,也產生恐懼—多半他們會盡量把事情「做完」,但是不見得會想把事情「做好」。 對於衝突的管理,只要部屬有錯,他一定義正嚴辭地曉以大義;如此,對於公司的短期業績,的確有正面的幫助。但是,長期來說,「完美主管」並不受到部屬的歡迎,他所主管的區域流動率很高;過度仰賴他管理的結果,當他不在工作現場的時候,部屬也不知道如何自行運作。 許多人都以為,一個好的領導者,要很擅長「管」,也要很會「理」,工作上大大小小的問題,都應該在其掌握之中。結果,管理了一段時間之後,組織變得越來越僵化,人員越來越只能聽命行事,不但失去了原有的創造力和應變能力,也使得組織績效受到影響。 旺宏公司董事長吳敏求,曾經登上《富比士》雜誌的封面人物,多數總經理都是以「大處著眼」的方式來影導,但是吳敏求卻是「小處著手」的領導者。比如說,興建工廠的監督工作,一般公司都交給監工負責,但是旺宏建廠的時候,吳敏求自己會下海擔任監工。而在監工時,連工人是否戴口罩、眼罩,安全帽是否合乎標準等,他都親自管理。 吳敏求的一絲不苟的作風,許多包商都覺得他太囉嗦,殺雞焉用牛刀,「總經理應該坐在辦公室裡面,思考擘畫公司長遠發展和百年大計才對,怎麼每天跑到工地比手劃腳?」他的監工說。吳敏求卻覺得:「這種芝麻小事,是一種習慣,習慣會變成文化,而且是維持生產品質和塑造企業文化非常重要的步驟」。 他還曾經對員工說:「如果我們對小事都不願或不敢嚴格要求,試問如何對大事要求呢?而且很多小事,若是不一步一腳印的落實,那麼再多長遠的計畫也不過只是空中樓閣、紙上談兵而已」。後來,因為事事都要親自管理,他在接受繞道手術的兩年養病期間,公司竟然找不到適合的代理人,造成內部管理不足,連續吃下八十個產品開發案,卻一個也開發不出來的窘狀,讓旺宏從年賺百億元的半導體之星,變成減資、賣廠的雞蛋水餃股。
揪感心分享研究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(0) 人氣( )
留言列表